第(2/3)页 参禅又分两种:一是静禅,以盘膝打坐、冥想感悟为主;一是苦禅,以盘山涉水、锤炼身心为主。 门内有一慧字辈高僧,法号慧德,修的便是苦禅。 慧德虽挂名白云寺,却也不需常驻寺中,再加上蜀地各处险地都已被他游历多次,便跋山涉水来到了江南一带。 一日,慧德游历到了一地,见四处匪贼为患,百姓流离失所,便心生怜悯。出家人本是慈悲为怀,却也不缺少除魔卫道之心,更不乏金刚怒目的手段。于是,慧德杀到匪贼的老巢,将人灭了个干净。 那伙匪贼的首领却有几分急智,苦苦哀求慧德,声称如果慧德能饶他不死,必将削发为僧,从此青灯古佛常伴,日夜为死在他刀下的亡魂诵经超度,以消除今世犯下的业障。 佛家常言:发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慧德有感其言,便收其为弟子,并立即为他剃度,曰:苦海无涯,回头是岸!若能放下为恶之念,早日修得正果,似是枯木亦可逢春!今赐你法名如木,希望你好自为之! 如木拜谢师父,随即跟他回到了寺中——穿云峰顶的云隐寺,一个树枝搭建的简易木棚。如木见到寺院如此简陋,便拿出他抢夺所得的全部不义之财修葺寺院,为佛祖重塑金身。慧德虽反感娇奢之气,却也赞成他为佛祖重塑金身之举,便依了他。 自此,慧德、如木结伴修行,慧德将平生所学尽数传给了如木,佛法、武功、阴阳五行,命理堪舆…… 转眼便是二十个春秋,慧德受佛祖感召,驾鹤西去,只留下如木和他的两个弟子:智人、智我。 一日,如木携两弟子受邀参加一场水陆法会,途经某村落时忽感似曾相识,猛然间想起来自己占山为王时,所居山寨就在旁边的山上,当时好像还到这个村子掳了一个姑娘上山。 如木感慨着自己当年做过的荒唐事儿,人也不知不觉间进了村子。 时间过去久了,许多老人也已不在世,好不容易寻了个经历过那段苦难岁月的老人,竟从他口中得到了一个令如木措手不及的消息:当年那山大王掳上山的姑娘,在山寨被人攻破时趁乱逃了回来,不想没过几个月却发现肚子大了起来。一个黄花大闺女,未婚有孕,在村里遭受了多少白眼,默默的把孩子生了下来。又苦苦支撑了十五年,再也扛不住,撒手去了。自此,那孩子便成了孤儿。 如木五味杂陈的找到了那个孩子——是个男孩——他的儿子。他娘去世时没留下什么,这孩子也没个糊口的本事,整日只知道在乡里浪荡,或偷或抢,这几年却也苟活了下来。 如木将他带回了云隐寺,为其剃度,收为弟子,赐名智众,弟子中排第三。 智众散漫久了,参禅坐不住,习武天分又不高,唯独喜好相术之道,而且进步神速。 初时,如木对智众的表现还颇为满意,人无完人,世上样样精通的全才毕竟凤毛麟角,能有一项出类拔萃之能已属不易。不想,没有几年智众便原形毕露,隔三差五的下山鬼混,以相术骗人钱财,又流连于烟花之地,佛家八戒更是触犯了多半。 如木一气之下将他逐出师门,不想他竟假借自己之名四处招摇撞骗。 江南盘坐在如木对面,凝神倾听着他絮絮叨叨的诉说,也许是对儿子智众的作为失望透顶,也许是觉得自己没尽到父亲的责任,如木说到最后已是老泪纵横。 江南在旁边也不知如何劝慰,只能想办法岔开话题,顺便再探听一些关于智众的情况,此人很有可能与刘员外灭门案有关。“大师!智众知不知道他是您的儿子?” 如木摇了摇头,“从未跟他说过!不过,当时找到他时,智人、智我在旁边,了解事情的经过,老衲虽什么都没说,但他俩或许有些猜想!他们几个常在一起玩耍,也不知有没有在智众面前提起过!” “他没有别的去处,你把他逐出师门后,他就没有再回来过?”江南似是无意的问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