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红兵,咱们院来了新人,听说还是个大学生……” 隔天晚上,李红兵刚从外面回来,就听阎埠贵说了这件事情。 “哦?阎大爷,这是什么情况?” 李红兵微微一愣神,忍不住看向阎埠贵,有些惊讶的说道:“我记得咱们四合院,好像没有什么空房子吧?” 上一次四合院来新住户,还是聋老太出事被抓,吃了花生米,原本属于她的后正房被街道办收回去,然后重新进行分配,以公租房的形式租了出去。 距离这件事情,已经过去好几年了。 眼下城里的住房紧张,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在这几年的时间当中,院里可没人搬走。 “原本是没有,不过这易中海不是不在咱们院了吗?” 看到李红兵疑惑的样子,阎埠贵笑了笑,开口说道:“原本属于易中海的那两间中院东厢房,现在就王桂花一个人住着,听说前几天王桂花主动找街道办,把房子给租出去了,今天就直接来了人。” “是这回事啊!” 一听阎埠贵这样解释,李红兵就都明白过来了。 李红兵微微一想,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。 不得不说,这王桂花还是精明。 刚回四合院,就直接把这件事情给安排了,要说她不是早有准备,那是不可能的。 如果她不这样做的话,以她和贾家的关系,不用等她归西,贾东旭和秦淮茹必然会打她这房子的主意。 毕竟王桂花就自己一个人,却独自住着两间房,住房条件简直不要太宽裕。 而贾家现在三口人,秦淮茹肚子里还怀着一个,马上就是四口之家,却挤在一间房里面。 以贾家的过往的行事风格,向王桂花“求援”,或者说借房,是早晚的事情。 如今王桂花直接通过街道办把房子租出去,不仅可以把租金落到自己口袋里,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。 让贾家免开这个尊口的同时,还能最大程度的维护两家关系。 如今的王桂花,依旧和贾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,不过在金钱和物资上的帮衬力度,显然远远和易中海在的时候,完全没法比。 甚至和院里其他人差不多。 也许她依旧把养老的希望放在了贾东旭和秦淮茹的身上,但显而易见,并没有要彻底跟他们绑死的打算。 一方面。 之前易中海出事之后,贾东旭的表现,单单从养老这方面的角度,多少让王桂花有些寒心。 尽管从理智上,可以理解他自保的做法,但情感上却未必能够完全接受。 另一方面。 虽说贾家依旧是养老的好选择,毕竟有着前面的投入和基础,却也不是非他们不可。 王桂花现在手里握着易中海遗留下来的房子和票子,身后又有妇聨做依靠,主动权掌握在她的手里。 更主要一点。 她并没有易中海那么强的掌控欲。 就是因为过强甚至到变态的掌控欲,易中海各种算计和谋划,硬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烂。 否则的话。 以易中海原本的能力、地位和工资收入,只要多用心培养几个好徒弟,甚至是广收门徒,将来有的是人帮他养老。 哪怕对唯一的徒弟,也是付出和帮衬最多的贾东旭,易中海也不是真心换真心。 且不论贾东旭是不是个好的选择,易中海自己都把路给走窄了。 和阎埠贵多聊了几句,知道新来的那个大学生住户,是轧钢厂的技术员,李红兵也没有过多去打听。 对于对方为什么会被“分配”到这里,已经有了个基本的掌握。 现在已经是五十年代末,马上就要进入六十年代,哪怕之前户口制度确立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,清退了一部分滞留城市的农村人口,但住房情况依旧紧张。 轧钢厂那边,估计已经没有多余的厂属住房可以分配,对方又是个大学生,肯定不适合安排到集体宿舍那边去住。 在这样的情况下,就有了一个新的方案出现。 就是厂里出住房补贴,让对方自己到外面租房住,或者和街道办对接,让街道办解决住房问题,而厂里直接支付租金。 从当下来看,这样和直接分配住房,是没有什么太多区别的,因为所有费用支付,都由厂里直接承包,员工不用掏一分钱,并且可以“永久”住下去。 可到了二十多年后,改革开放和制度变革的时候,差别可就大了。 因为租的房子,始终都是租的,除非自己花钱买下来,否则永远都不可能属于自己。 可厂里分配下来的住房,就不一样了。 不过这跟李红兵没什么关系。 回到家。 李红兵也听陈母提起了对方,似乎印象还不错,是个有礼貌和好相处的年轻人。 对此。 李红兵并不怎么意外。 毕竟初来乍到,而且听说对方是从农村考进的大学,哪怕是大学生毕业,现在成了轧钢厂的技术员,可目前在城里没什么根基,总归要和院里这些邻居打好关系。 当然了。 这也说明对方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,两耳不闻窗外事的“书呆子”,还是懂不少人情世故的。 在这个年代,能够考上大学,脑子不是一般的聪明,更不是一般的人才。 在脑子足够活泛的情况下,除非是政治和成分背景的原因,否则到哪都混的不会差。 不过这方面有问题的,现在基本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。 院里来了个大学生,这件事直接取代了之前许大茂、贾东旭和傻柱的纠纷事件,成为四合院新的热点话题。 只是没过几天,阎埠贵和杜建国前往街道办开会带回来的一则通知,直接掀起了整个四合院的热议浪潮。 “降定量?” “哎呦,这定量本来就不多,刚好够吃,这要是降了,我们怕不是要饿肚子了?” “阎大爷,这到底是为什么呀?” “就是,好端端的,怎么要开始降我们的粮食定量了?” “对呀,是不是最近有什么事情发生了?” “老阎,老杜,这降定量倒是怎么个降法,一个人降多少?” “……” 全院大会上。 随着阎埠贵和杜建国把下个月开始降粮食定量的事情一说,底下的众人就像是炸了锅一般,七嘴八舌的嚷嚷了起来。 “静一静!大家静一静,听我说……” 好不容易把大家安抚下来,看着周围一双双盯着自己的眼睛,阎埠贵感受到了无尽的压力。 再度往下按了按手,等众人逐渐安静之后,阎埠贵才开口说道:“这个通知来的很突然,我和老杜知道的时候,也很震惊。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有很多疑问,很多问题想要问我和老杜,不过大家不要急,我们先把具体的情况说一说。 等后面你们还有问题的话,你们再一个一个问,千万别乱。 能回答的,我们统一回答,回答不了的,再统一汇总,找街道办了解。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,这降粮食定量的事情,可不关我和老杜的事情,这是上面的决定,我和老杜可没这么大的权利。” 随着阎埠贵这一番话出口,底下众人也彻底冷静了下来。 “情况我进行了了解,也听说了一些事情,主要还是去年好几个地方受灾,粮食减产,而今年又一直干旱,上半年收成不太好,所以上面就只能缩减定量,不过我相信这些只是暂时的,只要挺过这一段时间的难关,等后面粮食收成上来了,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,到时候大家的粮食定量,也就都回来了……” 面对阎埠贵的这一番解释和理由,众人原本不满的情绪,也逐渐跟着消退了下去。 毕竟受灾和粮食减产这事,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 而且阎埠贵也说了,这种情况只是暂时,并不是一直持续的,所以大家心里也比较能够接受。 在场的这些人当中,只有李红兵知道,这种情况的确是暂时的,不过暂时的时间却有点久,得等三年后才能慢慢有所好转。 阎埠贵说的受灾和粮食减产,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,另外一个更重要的,就是外债。 具体的情况,就不方便展开了。 接下来。 阎埠贵和杜建国把缩减后的定量标准公布出来,众人又是一阵骚动。 再度安抚和解答一些问题后,便让众人排队,按照各家的情况,重新统计核算缩减后的各家定量。 把这些情况统计和整理,阎埠贵和杜建国再交到街道办,街道办后面进一步进行核实,确保无误后,才会最终定下来。 这样的流程,就跟当初发行面粉购买证和实行粮票制度,基本是一致的,大家也都轻车熟路。 然而。 就在这个过程当中,轮到秦淮茹的时候,秦淮茹看着杜建国核算出来的贾家粮食定量,却是彻底不淡定了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