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而里奥却很兴奋,他转过身,对着团队下达了总攻的命令。 “把那篇论文的原文扫描件,科尔特斯在阿默斯特学院的作者照片,以及我们刚刚拿到的这段他公然撒谎的视频,打包做成一个新闻资料包。” “现在,立刻把它发给匹兹堡所有的媒体,报纸,电视台,还有那些右翼的新闻博客。” “资料包的文件名,就叫作——” “《亚历克斯·科尔特斯:你到底是谁?》” …… 第二天一早,一颗舆论炸弹,在匹兹堡的政坛被引爆了。 团队制作的那个新闻资料包,被发到了匹兹堡所有媒体从业者的邮箱里。 无论是左派的进步派新闻博客,还是右派的保守派电台,他们都无法拒绝这样一条充满了戏剧冲突的完美新闻。 一个把自己塑造成“工人阶级救星”的激进派政治新星,被扒出在精英大学里就读时,曾经发表过“淘汰工人阶级是历史必然”的冷血言论。 更致命的是,就在前一天晚上,他还当着数百名选民的面,公然撒谎,义正辞严地否认了这一切。 《匹兹堡纪事报》的网站首页,用黑色的加粗字体,刊登了这篇报道的标题。 《亚历克斯·科尔特斯的两幅面孔:精英学者还是人民公仆?》 报道里,报社把科尔斯克大学时的论文原文,和他前一天晚上在见面会上慷慨激昂的否认视频,并排放在了一起。 这种强烈的对比,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讽刺效果。 连锁反应开始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,蔓延开来。 亚历克斯·科尔特斯的竞选团队,陷入了毁灭性的混乱。 他们一开始还试图进行危机公关。 他的竞选经理发表了一份紧急声明,称那篇论文只是科尔特斯先生在大学时期“不成熟的学术探讨”,并不能代表他现在的政治立场。 但这份苍白无力的辩解,在那个“公然撒谎”的视频证据面前,显得无比可笑。 他的支持者们,尤其是那些因为他的“纯洁”和“真诚”而被吸引的理想主义年轻人,感到了欺骗和背叛。 社交媒体上,那些曾经支持他的热门标签,现在变成了对他进行无情嘲讽的狂欢。 他的竞选捐款页面,在一夜之间,就收到了数千条要求退款的留言。 他的支持率,开始以一种断崖式的速度疯狂下跌。 而在匹兹堡的工人社区里,弗兰克·科瓦尔斯基则亲自拿着那篇论文的复印件,在各大工会的活动中心,进行着巡回演讲。 他把科尔特斯,直接定性为“一个骨子里就鄙视我们工人的华尔街骗子”。 那些原本就对科尔特斯那种精英做派心存疑虑的钢铁工人们,他们的愤怒被彻底点燃了。 在墨菲议员的竞选总部里,气氛却显得异常诡异。 最新的民调数据刚刚被打印出来,放在了竞选经理凯伦·米勒的桌子上。 数据显示,墨菲议员的支持率,在一夜之间,飙升了十五个百分点。 而他的对手亚历克斯·科尔特斯的支持率,则暴跌了二十个百分点。 此消彼长之下,墨菲已经领先了科尔特斯将近三十个百分点。 这场原本胶着不下的党内初选,在一夜之间,就失去了所有的悬念。 但办公室里,却没有一个人感到高兴。 所有人都沉默着,看着那份堪称奇迹的民调报告。 凯伦·米勒的脸色有些发白。 她把那份报告递给了墨菲。 “约翰……”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“这是华莱士干的。” “这种手段……” “他甚至没有提前通知我们一声,就在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,直接引爆了这颗炸弹。” 墨菲议员看着电视屏幕上,那个正在被无数记者围堵,显得焦头烂额,狼狈不堪的亚历克斯·科尔特斯。 他的心里感到了寒意。 他当然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感到高兴。 但一种更强烈的情绪,是恐惧。 是对里奥·华莱士所展现出的那种他完全无法理解,也完全无法控制的政治斗争能力的恐惧。 他意识到,自己招来的是一头根本无法被驯服,充满了攻击性的政治猛兽。 墨菲议员亲自拿起了电话,拨通了里奥的号码。 电话接通后,他沉默了很久,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 最后,他才用一种极其复杂的语气,说出了一句话。 “里奥……我们赢了。” “但是,我必须承认,我有点怕你了。” 里奥正在工地的板房办公室里,和工程师们讨论着下一阶段的施工图纸。 他平静地回答道。 “议员先生,您不需要害怕我。” “您只需要记住,我们是盟友。” “而我,永远都不会让我的盟友失望。” 挂掉电话。 罗斯福的声音在他的脑海里响起,带着一丝赞许。 “很好,孩子。” “政治的本质,除了支配资源之外,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,那就是制造敬畏。” “现在,他们开始敬畏你了。” “而敬畏,在很多时候,比单纯的喜欢,要有价值得多。” 第(3/3)页